道 教 教 派 : 正 一 派
一、正一派简介
正一派,又称正一教,是元代以后上清派、灵宝派、天师派、净明派等符箓道派之总称。正一派道士,不重修持,以崇拜神仙,画符念咒,降妖驱鬼,祈福禳灾为主。
正一派有四大宗坛:江西龙虎山万法宗坛、樟树阁皂山灵宝宗坛、南昌逍遥山净明宗坛、江苏茅山上清宗坛。
二、正一四大宗坛
《道门十规》:若祖天师之曰正一,许真君之曰净明,葛仙公之曰灵宝,茅君之曰上清,此皆设教之异名,其本皆从太上而授。
(一)茅山上清派
上清派以茅山上清宗坛为祖庭,奉元始天王和太上大道君为最高尊神,尊南岳夫人魏华存为第一代宗师,主要经典有《黄庭经》 、《上清大洞真经》等,其修炼内容有胎息,固精炼炁,符箓诸术等。
上清派虽尊南岳夫人魏华存为第一代宗师,但真正发展和传播上清经系的却是杨羲,许谧和许翙等人。
杨羲,字羲和,上清派尊为第二代宗师,出生于晋成帝咸和五年,东晋吴人,后迁至江苏句容,于茅山学道,为人善良厚道,聪明好学,,少年时代就喜读经史,并有灵通之感,晋穆帝永和五年受授《牛黄制虎豹符》,次年,又从魏夫人长子刘璞受《灵宝五符》,晋哀帝兴宁二年,魏夫人又授以《上清真经》等道经秘典,又作隶字写出传许谧、许翙,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羽化,宋宣和年间敕封为“洞灵显化至德真人”。
上清派传至南朝梁陈时第九代宗师陶弘景,他以茅山为祖庭,继承上清派道统又开创茅山宗,使茅山上清派不断发展壮大,在道教史上地位显赫,影响深远。
(二)龙虎山正一派
正一派,又称“天师派”,以江西龙虎山天师府万法宗坛为祖庭,奉道教四大天师之一的张道陵天师为教祖,主要经典是正一经。
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在鹤鸣山学道,太上老君亲降授以“三天正法”,教以“正一新出道法”,又授以“正一盟威之道,伐诛邪伪,与天下万神分付为盟,悉承正一之道”,张道陵之子张衡于东汉“永寿二年袭教居阳平山,岁以经符箓教授弟子,克彰正一之道”。
第三代天师张鲁官拜汉中太守,割据一方,曹操征西川刘备时顺降曹操,第四代天师张盛徙居龙虎山后,尊张道陵、张衡、张鲁为:祖天师、嗣天师、系天师,天师世代世袭,其后正式称为正一天师派,宋理宗敕三十五代天师张大可,提举三山符箓,兼御前诸宫观教门事,龙虎山正一天师派遂为各道派之首。
元世祖命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主江南道教事”,元成宗大德八年授予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正一道以张天师为首,其道士可以不居宫观而有家室。
(三)閤皂山灵宝派
灵宝派,以江西阁皂山灵宝宗坛为祖庭,奉道教四大天师之一的葛玄天师为教祖,尊崇元始天尊为最高之神,传播的主要经典是《灵宝五符经》、《灵宝度人经》,主要内容是阐扬“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灵宝派开创人是葛玄,发扬光大的却是葛洪及从孙葛巣甫等人。
三国时琅琊人葛玄在天台山修行学道,太上老君遣三真人下降传授葛玄《灵宝经》等三十三卷,葛玄又传经书于郑隐及其兄葛孝爱,葛孝爱又传子葛悌,葛悌又传葛洪,葛洪又向郑隐求道,再传从孙葛巣甫,至晋安帝隆安末又传道士任延庆、徐灵期等,直至南朝刘宋时陆修静总括三洞,立成仪轨,更使灵宝派大行于世。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江苏句容人,东晋著名道士,道教炼丹家和医学家,祖父葛玄,父葛悌,吴国入晋后为邵陵太守。
葛洪自幼好学,博览群书,淡泊名利,寻师访道,不远千里,尤好神仙道养之法,曾拜师郑隐,学炼丹秘术,后又拜师南海太守鲍玄,娶鲍玄之女为妻,继承鲍玄道学、医学和法术,曾任吴兴太守,将军都尉、散骑常侍等职,曾至广东罗浮等地炼丹,又勤于著述,其代表作《抱朴子》内外篇计116篇,其中《抱朴子内篇》不但精述了研制金丹的实践,而且还认识了某些物质的特性及其化学变化,对隋唐炼丹术等丹道发展有重大而深远影响,对中国炼丹史和古化学史提供了珍贵史料,被后世尊为中国的“化学鼻祖”。
(四)逍遥山净明道
净明忠孝道,以南昌逍遥山(西山)万寿宫为祖庭,奉道教四大天师之一的许逊天师为教祖,提倡“本净元明,真忠至孝”,使修道者心念和行为皆符合伦理纲常,自觉遵守忠孝廉慎宽裕容忍之道,人人皆作做忠臣孝子。由于净明道强调忠孝伦理道德观念,因此被元明时期的士大夫誉为“仙家之最正者。”
东晋元帝大兴四年,许天师与吴猛、时荷、甘战,周广、陈勋、曾亨、盱烈、施岑、彭抗、黄仁览、钟离嘉等十一真人,隐居南昌南郊梅仙祠旧址,创办“太极观”道院(西山玉隆宫的前身),额曰“净明真境”,立净明道派,其后得道成仙,居家四十二口拔宅飞升。
北宋政和二年诰封许逊天师为“神功妙济真君”,吴猛等十一人为“真人”,加封西山玉隆宫(太极观已改名扩建)为玉隆万寿宫。宋王朝敕令:禁名山樵采,免除玉隆宫租赋徭役。黄庭坚等二十六位文官相继担任玉隆万寿宫提点、提举、管局、主管等职。
南宋绍兴元年,许天师显圣亲降西山玉隆万寿宫传授《飞仙度人经》《净明忠孝大法》于何真公,其后何真公建立真坛,传度弟子五百余人,净明道再次传播,但何真公的净明道传承未久,其后即湮没无闻。
元世祖至元二十年至大德元年的十四年间,许天师再次显圣降授《玉真灵宝坛记》《中黄大道》《八极真诠》于刘玉真先生,其后玉真先生正式创立净明忠孝道派,以“本净元明,真忠至孝”为教义,以善功劝化世人,先生又对西山道教教法进行了更新,改革了旧有的符咒、斋醮、告斗等修炼方术,不重祈祷仪式中的繁文缛节,制定了“日知录”、“功过格”,作为教徒日常生活的规范。刘玉真先生羽化登真前,传法于黄元吉真人,以嗣净明法脉。
黄元吉真人于西山造玉真、隐真、洞真三坛以授弟子,并在至治三年挟其学游于京师,是时名动公卿。净明道以许天师为第一代祖师,玉真先生为第二代祖师,黄元吉真人为第三代传人,其后四传徐异、五传赵宜真、六传刘渊然等。
净明道与正一其他符箓派一样,道士不一定出家。黄元吉真人说:“道由心悟,玄由密证,得其传者,初不拘在家出家。……而吾师玉真先生遇都仙(许逊),亦以在俗之身焉。”
净明道以许逊天师所传:忠、孝、廉、谨、宽、裕、 容、忍等八字为“垂世八宝”,尤以忠孝为首,即“忠孝大道之本也”,认为恪守净明忠孝即可修仙得道。净明道的基本宗旨是“以忠孝为本,敬天崇道、济生度死为事。”忠孝是儒家的传统思想,可见净明道和儒家之间的密切思想渊源。
元明时期净明道在社会上颇有影响,不但统治者对净明道极为重视,连官僚士大夫对其教义也极为赞赏。知经筵事张珪、国子司业虞集、国史院编修滕宾和曾巽申、建昌路儒学教授彭野分别为净明道基本经典《净明忠孝全书》作序,称赞“大道至德之要其在兹”。明代阳明学派的王龙溪、罗近溪、高攀龙、屠龙等人与净明道士过从甚密,对其学说评价甚高。高攀龙认为“仙家惟有许旌阳最正,其传只净明忠孝四字”。道士徐异游学京师大行祈禳,得“净明配道格神昭效法师”之赐号。刘渊然于洪武二十六年被明太祖称为“高道”,并在永乐年间担任道录司。净明道所存经典颇多,主要的有《太上灵宝净明洞神上品经》《净明枢真经》《净明正印经》《净明忠孝全书》《净明宗教录》等。
(备注:道教四大天师另一位为萨守坚祖师,传萨祖西河派。)
三、四大宗坛祖师
上清派祖师魏华存元君
祖师姓魏讳华存,字贤安,晋代任城(今山东济宁市境)人,司徒魏舒之女,世称“南岳夫人”。
夫人博览百家,通儒学五经,尤好老、庄之学,常静居行导引、吐纳术,服食药物,意欲独身修仙,奈其父母不允,在她二十四岁时强嫁给太保掾南阳刘文(字彦幼)。刘文任修武(今河南境内)县令,夫人随至任所,生有二子。后来别居,持斋修道多年,广搜道教神书秘籍,曾为天师道祭酒。得清虚真人王褒等降授“神真之道”,景林真人曾授给她《黄庭经》,后被尊为道教上清派第一代宗师。
《道藏辑要》氐集收有《元始大洞玉经》三卷、《元始大洞玉经疏要十二义》一卷、《大洞玉经坛仪》一卷、《总论》一卷,均题为魏华存疏义。
茅山祖师三茅真君
祖师姓茅讳盈,字叔申西汉咸阳(今属陕西)人。《茅山志》、《太元真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传》记其少时修道于恒山,有异操,后隐于句曲山(今称茅山,在江苏西南部)。修炼服气、辟谷术,并以医术救治世人。后其弟茅固、茅衷从其修道,时人称大、中、小茅君。 后世称茅氏三兄弟为“三茅真君”。后祖师证位司命真君东岳上卿,并奉为茅山上清派祖师。
茅山派主修《上清经》,兼修《三皇文》、《灵宝经》,以符箓咒劾召鬼神,以戒传授弟子,服食辟谷、冶炼丹术,隋唐时盛行南山,成为道教三大符箓派之一。
正一派祖师张道陵天师
天师姓张讳陵,字辅汉,号天师,汉沛国人,为留侯张良八世孙。其父张翳,字太顺,客居天目山期间,其母一夜梦见北斗魁星下降授以蘅薇香草,回沛后,于建武甲午上元生陵,生时黄云笼室,紫气盈庭。
天师自小聪明颖慧,七岁时遇河上公,得授【道德真经】,通晓五千言精微义理。成年后通四书五经、晓天文地理、河洛图纬之学。东汉明帝曾为巴郡江州令,后遁隐于北邙山修道。和帝时征为太傅,封冀县侯,三诏不出。
顺帝时入川在鹤鸣山烧炼九鼎神丹,三年而丹成,后得太上老君《正一盟威秘》、《三清众经》、符、丹灶秘诀印剑、发服等,奉治蜀地八部鬼神、六天魔王,命令五方八部六天鬼神会盟于青城山黄帝坛下,使人鬼分治,把鬼神的牢狱变成二十四福庭。每治立阴官一人,仙官一人,分掌人事福祸。后作道书二十四篇,创立天师道。天师于人间演法、治鬼,驱鬼辟邪,大行正一盟盟威之道,永寿二年,功成道著,天神来迎白日升天。
灵宝派祖师葛玄天师
祖师姓葛讳玄,字孝,三国时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据《抱朴子》记述,祖师曾经以左慈为师,修习道术,受《太清丹经》、《九鼎丹经》、《金液丹经》等炼丹经书,后传授给郑隐,后世道教尊称为“葛仙翁”,又称“太极左仙翁”。北宋徽宗时封为“冲应真人”。南宋理宗时封为“冲应孚佑真君”。
净明道祖师许逊天师
祖师姓许讳逊,字敬之,豫章南昌人。少以射猎为业,一日入山射鹿,鹿胎堕地,母鹿舔其崽而死,祖师怆然感悟,折弩而归,始栖托西山金氏之宅修道。
祖师赋性聪颖,博通经史、天文、地理、医学、阴阳五行学说,二十岁举为孝廉,屡荐不就。二十九岁从西安大洞君吴猛学道,尽得秘传。三十六岁时与堪舆家郭璞结伴遍访名山胜地,最后选择南昌逍遥山隐居,只求修炼,不愿为仕,平日以孝、悌、忠、信教化乡里,深为乡人尊敬。西晋太康元年,时祖师四十二岁,因朝廷屡加礼命,难于推辞,遂前往四川就任旌阳县令。
祖师至旌阳后,去贪鄙,减刑罚,倡仁孝,近贤远奸,实行了许多利国济民措施。祖师在旌阳县十年,居官清廉,政绩卓著,被人们亲切称为“许旌阳”。太熙元年,鉴于晋室将有大乱,料知国事不可为,遂乃挂冠东归。启程时,送者蔽野;有的为他建生祠、画神像,终年祭祀;有的千里跟随来到西山,聚族而居,与祖师为伴,都改姓许,人称“许家营”。
东归后,时值鄱阳湖水灾泛滥,百姓失所,更有孽龙为祸乡里,祸害一方。祖师乃亲率郡民踏遍湖区各地疏治了水道,彻底消除了水患,后又碾转湖南、湖北、福建等地最后成功将孽龙斩杀。
东晋元帝大兴四年,祖师隐居南昌南郊梅仙祠旧址,建太极观,额曰“净明真境”,立净明道派,其宗旨为“净明忠孝”。祖师一百三十六岁时,于东晋宁康二年八月初一日合家四十二人拔宅飞升,世人尊奉他为“道教四大天师之一”。东晋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功德,将旌阳县改名德阳县。后人在他居住地西山建起许仙祠,在南昌铁柱宫建旌阳祠,并受历代王朝赐匾表彰,宋王安石撰写《许旌阳祠记》。
许旌阳祖师格言
存心不善,风水无益; 父母不孝,奉神无益;
兄弟不和,交友无益; 行止不端,读书无益;
心高气傲,博学无益; 作事乖张,聪明无益;
不惜元气,服药无益: 时运不通,妄求无益;
妄取人财,布施无益; 淫恶肆欲,阴骘无益。
净明道中兴之祖刘玉真先生
祖师姓刘讳玉,字颐真,号玉真子,世称:玉真先生。南康建昌人,后随父迁隆兴新建。弱冠父母相继亡故,居丧尽礼,家贫力耕而食,后厌弃尘世,笃志于神仙之学。
至元十九年秋,先生在西山遇洞真天师胡慧超,告之曰:“龙沙已生,净明大教将兴,当出八百弟子,汝为之师。”次年,洞真天师于西山向先生传许天师法旨:“可寻西山中黄堂山乌晶原建玉真坛以栖隐。”至元二十一年十一月,先生遇郭璞教以经山纬水之术,遂游黄堂山乌晶原寻访,果得昔日许天师修真之所,遂建玉真坛。元贞三年正月,许天师亲降黄堂山乌晶原玉真坛,面授先生真言:“中黄大道,八极真诠,子当敬受,吾八百弟子,汝为首。”先生得到许天师、洞真天师胡慧超、郭璞等众真降授道法后,遂“开阐大教,诱诲后学”,弘扬净明道法,传净明忠孝之道。
先生主张要返后天而复先天,返真还元,同归太极,而归无形。认为净明大道是先天之宗本,净明大道“欲使学者从博而约,从修而证,回后天而先天,复有名而无名,符净明无为,一也”。
《净明大道说》曰:“净明者,无形大道,先天之宗本也。在上为无上清虚,在天为中黄八极,在人为丹元绛宫。此三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明此理者净明也。清则净,虚而明,无上清虚之境,谓之净明”
先生斥责出尘绝俗、抛家舍业而修炼者为名教罪人,声称净明道士:“或仕宦或隐游,无往不可。所贵忠君孝亲,奉先淑后,至于夏葛冬裘,渴饮饥食,与世人略无少异。只就方寸中用些工夫,非比士俗所谓修行,殊形异服,废绝人事,没溺空无。所以此学不至洁身乱伦,害义伤教。”强调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人事尽时,天理自见,故净明之道不废人事,同正一派道士一样,可居家修行。
至大元年正月,先生以教事付黄元吉真人后,羽化登真,有其弟子所辑《玉真语录》传世。
四、四大宗坛字辈
【正一道三山滴血派】
守道明仁德, 全真复太和。
至诚宣玉典, 忠正演金科。
冲汉通元蕴, 高宏鼎大罗。
三山愈兴振, 福海涌洪波。
穹窿扬妙法, 寰宇证仙都。
【上清派谱系】
混靖希景 守汝玄志
宗道大天 得惟自尊
克崇祖德 光紹真應
師寶友嗣 永仁世昌
公存以敬 有子必承
能思繼本 端拱一成
元復其始 精清純如
載啟先覺 欽敬淡文
灝演精信 神涵湛时
性定龍順 念受明持
懋嘉丙錫 福廣春禔
雲章緝葉 緒悉瑤芝
【灵宝派谱系】
思道洞本重,明香克理忠。
洪良居士显,一嗣永承宗。
德大传家久,清修福泽长。
世肇因衍庆,慈风蓬业祥。
【许真君净明派谱系】
天德高无量,照明自古今。
玄元闻见处,总合圣贤心。
道德宏清静,法源广大成。
东汉有章教,功果保忠祯。